APIE 2024 The 5th

Asia-Pacific International Intelligent Equipment Exposition

July 18 - July 22, 2024 Hongda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Center in Qingdao
Dynamic text
山东如何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?
2021-09-06

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。山东作为经济大省、工业大省,“十四五”时期将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,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,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。



实现这个目标,首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基础与优势。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,山东制造业门类齐全、结构完备、基础雄厚,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量、主营业务收入均占全国8%左右,567种主要工业产品中,100多种产量居全国前3位,40多种居全国首位。其次,我们也应清醒看到,山东制造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少短板,“大而不强、大而不优”问题比较突出。



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,应当按照“紧盯前沿、沿链谋划,龙头牵引、培育壮大,打造生态、集群发展”的思路,立足全球制造体系调整变化和山东发展实际,抢抓窗口机遇,突出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,通过补链延链强链,打通堵点、连接断点,加快构建具有山东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,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撑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。



加快提升创新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能力



要围绕企业需求,把分散的创新资源高效整合起来,提升创新效率,夯实产业发展根基。



打造高能级创新服务平台。持续对接、加速引进一批大院大所、高等院校分支机构,全面提升我省在全国产业创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北京、上海等一线城市和创新资源富集地区建设科创中心,打造“科研飞地”。整合共性技术研发中心、质量基础设施、创新孵化器等载体,推动创意设计、研究开发、检验检测、成果推广等功能集成,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。



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技术提升工程。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,采取事前持续支持、事后奖励补助等方式,支持企业开展联合攻关,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。支持研制单位和应用单位联合实施首台(套)示范应用项目,深化首台(套)重大装备保险补偿试点,促进首台(套)装备推广应用。



培育更多新型创新主体。发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的示范作用,鼓励引导龙头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及科研院所、大专院校,组建“企业+联盟”的制造业创新中心。优化人才入股、技术入股以及税收方面有关政策,健全科研成果转化、知识产权归属、利益分配等机制,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。用好产业引导基金,采取政府支持、股权合作、成果共享等有效机制,提升成果转化效率。



着力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



鼓励引导各地立足集群发展实际,做足做好优化提升文章,放大优势、补齐短板,培育区域性特色产业生态。



加快产业链协同发展。围绕提高本地配套率,形成区域内循环,精准开展“双招双引”,加速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,推动“短链”变长、“断链”连通、“细链”增粗、“无链”生有、“弱链”变强。如石化、建材等产业丰富中高端产品业态,提高资源开发综合效益;5G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则应供需两端同时发力,加快形成完整产业布局,等等。



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。一方面,大力发展人力资源、现代物流、工业设计、科技服务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,全面提升集群自我演进能力;另一方面,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,鼓励引导企业从提供产品向提供“产品+服务”转变。如装备企业可以加快重大智能装备创新,提供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;原材料企业则可以加强下游研发早期介入,为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供专业化服务,等等。



加快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。依托龙头企业尤其是终端产品和整机企业,加大培育支持力度,加快形成一批领军型企业。鼓励龙头企业与知名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,打造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,为中小企业提供上游产品供给、下游产品需求、产品质量及流程标准等服务,提高全链条生产效率。



加大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技改转型力度



这既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,又能开辟广阔的新技术应用市场,实现传统产业“有中出新”,带动新兴产业“无中生有”。



推进企业装备智能化。滚动实施智能化技改行动,加快设备换芯、生产换线、机器换人步伐,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大规模运用工业机器人,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、管理全方位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。实施“5G+工业互联网”工程,争取更多标识解析节点落地山东,推动构建人机物智慧互联的企业“内链”,产业链上下游网络化共享、智慧化协作的“外链”。



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。普及基础工业软件,实现企业资源计划(ERP)、制造执行系统(MES)、供应链管理(SCM)等关键管控软件应用规模以上企业全覆盖。支持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,培育特定应用场景工业软件,促进“工匠”知识和经验(如工艺、流程、模型、算法等)的积淀、开放和复用。



推进产业数据体系化。发挥主管部门、行业协会统筹协调作用,建立健全跨企业、跨行业数据共享机制,依托重点行业企业,布局建设一批工业大数据中心,逐步实现重点区域、重点行业数据采集、汇聚和应用全覆盖。在此基础上,绘制全省制造业产业地图,为优化产业政策、企业协同发展提供数据支撑。



加强制造业品牌建设,扩大竞争力影响力



推动品牌、质量和标准协同发力,全面提升产品品质质量,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开广阔市场空间。



开展品质质量提升行动。引导企业建立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。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、行业标准,推动建立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。促进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相衔接,引导企业加大国内市场开拓力度,走品牌发展之路,从追求“质量合格”向追求“用户满意”跃升,打响“好品山东”区域公共品牌。



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。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,培育精益求精、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。加强质量基础能力建设,推动行业检验检测实验室向公众开放,加大面向中小企业的质量和品牌服务供给。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,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,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失信行为。



发挥政策集成效应,提高要素保障能力



高度重视政策的协同作用,强调精准施策,突出政策的叠加集成,使实招硬招落地见效。



强化人才保障。梳理产业发展需求,精准引进能够引领学科发展、带动产业转型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。有计划地加强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培训。优化提升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学科布局,引导企业、行业协会和高校加强合作,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,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办法。



强化政策保障。完善“要素跟着项目走”机制,进一步推动能耗、土地等指标向优质制造业项目和企业倾斜。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,用好用活政府投资资金,探索建设基于工业大数据的新型金融服务试点,降低企业融资成本,引导金融资本流向实体经济。



强化环境保障。对标国际先进规则,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,加速塑造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新优势,以高水平开放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。聚焦有效制度供给,围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持续减权放权、改进服务、优化流程,全力打造便捷高效的市场生态环境



Return to list